• <option id="wsuuw"></option>
  • 景泰藍又名琺瑯,因為明朝景泰年發展到一個高峰,并以藍色為主,
    因此得名景泰藍,因其精美深受皇帝喜愛而成為宮廷御用品,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您當前的位置:景泰藍之家 > 景泰藍歷史 >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

    時間:2014-08-02 點擊人氣: 來源: 景泰藍之家 作者:琺瑯之家
    內容簡介:琺瑯彩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將從歐洲傳人的金屬胎畫琺瑯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釉上彩瓷新品種,可以說康熙時期對于琺瑯彩的初創和發展奠定了彌足珍貴的基礎,而琺瑯彩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明和舶來文化完美結合的杰出案例。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瓷器生產工藝發展到頂峰時期的產物(琺瑯彩是什么),堪稱中國古代彩繪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將從歐洲傳人的金屬胎畫琺瑯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釉上彩瓷新品種,可以說康熙時期對于琺瑯彩的初創和發展奠定了彌足珍貴的基礎,而琺瑯彩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明和舶來文化完美結合的杰出案例。

    清康熙畫琺瑯花卉五楞式盒.jpg

    清康熙琺瑯彩花卉五楞式盒

     
    在悠悠千年封建統治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多個眾所周知的盛世王朝,其中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熙是一位學習型的皇帝,最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視虛心接納。自明朝后期始,西方耶穌傳教士陸續來到中國,他們一面傳教,一面傳授西方科學知識。在康熙朝有一批外籍教師,如比利時人南懷仁、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國人張誠和白晉等,其中以湯若望和南懷仁最為著名。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康熙盛世和這樣一個中國帝王歷史上少有的對文化藝術有著深厚積淀的康熙——雙重因素的歷史背景下,歐洲畫琺瑯這樣一種裝飾技法才得以傳入中國,才有機會和有著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的本土陶瓷文化藝術進行成功嫁接,從而有機會出現琺瑯彩陶瓷。
     
    琺瑯彩在康熙初創時期,經過了多次的試制和改變試制機構、遷移生產地點,出現了在試燒琺瑯彩瓷器中的幾次重大事件,m瑯彩瓷器的創燒是在康熙皇帝的積極倡導推動下進行的?滴趸实凵朴趯W習和吸收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康熙二十四年(1685)開放海禁后,歐洲的傳教士、商人及使臣紛紛將西方的宗教、天文、歷法、數學、醫學、音樂、繪畫等先進的科學、藝術帶入中國,歐洲各國的工藝品也隨之進入中國,并帶入宮廷,其中的畫琺瑯工藝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愛?滴跞辏1693)奉旨將設于武英殿的造辦處擴大編制,正式設立14處作坊,其中有琺瑯作、如意館、做鐘處、玻璃廠等,開始研制琺瑯器的燒制?滴跞迥辏1696)又設玻璃廠,隸屬養心殿,引進西方的玻璃燒造技術,提煉琺瑯彩料?滴跷迨吣辏1718),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增設監造一人,址在養心殿南裱房,稱“琺瑯處”,m瑯彩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便燒制成功。
     
    康熙時期琺瑯彩的工藝,是采用琺瑯彩瓷器由景德鎮燒制上好的瓷胎送入宮中,由宮中造辦處琺瑯作選胎、畫師遵旨繪畫紋飾、施彩后入宮內彩爐烘燒而成。這一舉措將琺瑯彩瓷的制胎與施彩燒制分為兩地進行,改變了自元以來官窯瓷器的燒制一律由景德鎮制作的慣例,清宮完全壟斷了琺瑯彩瓷器的紋飾繪畫和施彩燒制,從而保證了內廷對于琺瑯彩瓷器燒造的控制。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因處于初創階段,從色彩搭配、紋飾布局到款識內容和樣式,均摹仿當時銅胎畫琺瑯效果。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的白瓷,一般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內施釉,器物的外壁則澀胎無釉,這就是人們所俗稱的“反瓷”。外壁畫面大多以淡黃、深藍、胭脂紅、豆綠、絳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種顏色的彩料以雙鉤技法描繪纏枝牡丹、月季、蓮花等花卉圖案,且有花無鳥。也有在四個花朵中分別填寫“萬”、“壽”、“長”、“春”等祝壽語者,裝飾風格嚴謹華麗。所用彩料系從西洋進口,所用畫稿由宮中造辦處下屬的如意館提供。由于施彩較厚,致使紋樣有堆凸之感,且出現細小裂紋?滴鯐r期的琺瑯彩瓷器中,也有個別直接在宮中舊藏明代永樂白瓷盤上施彩者。
     
    在琺瑯彩的初創階段,出現了澀胎繪彩這種特殊的現象,這是因為琺瑯彩的初創時期很難解決帶有玻璃質的琺瑯顏料在同樣具有玻璃效果且光滑的瓷胎上著色的問題,聰明的御用工匠們首先想到的是在澀胎上施彩使其能夠完好地附著在瓷胎上面。用來試驗的有兩種材質,一種是在宜興紫砂胎的器物上施彩,另一種是在澀胎白瓷上施彩。這是在景德鎮燒成的,它在燒制白瓷前將先施滿釉的瓷器,刮去外壁的釉,再入爐高溫燒成,形成白釉澀胎器。景德鎮將里外滿釉的白瓷和里滿釉外壁為澀胎的兩種素色坯料送入皇宮,由宮廷中的高級畫師使用琺瑯料繪畫后,入低溫爐(800℃)焙燒而成。紫砂器和澀胎瓷同樣具備了澀地繪畫容易著色和美麗質感的效果。在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十五年(1835)七月一日《乾清宮琺瑯、玻璃、宜興瓷胎陳設檔》中記載了16件宜興胎畫琺瑯器皿,如:宜興胎畫琺瑯五彩四季花蓋碗,康熙年制。宜興胎畫琺瑯蓋碗,康熙年制。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康熙御制。宜興胎畫琺瑯五彩四季花蓋碗,康熙年制。宜興胎畫琺瑯壺,康熙年制。目前這些都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故宮目前所藏的一件藍地紅牡丹花的琺瑯彩碗,在其口沿和足邊可以看到明顯的兩條弦線,由此可以看出它采用澀胎繪畫琺瑯彩的痕跡?滴跻怀,琺瑯彩器物傳世無多,總體呈現出濃艷粗放、古樸大方的特點。此碗以藍彩為地,體現了康熙琺瑯彩最具代表性的色地風格,所繪牡丹及纏枝花圖案紋飾清晰,色澤艷麗,可以看出琺瑯彩在形成初期,深受同時期銅胎琺瑯器風格的影響。這一點還可以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康熙琺瑯彩黃地牡丹紋碗上看出。此碗外部黃色琺瑯彩下面隱約可見胎體上的旋紋。在此以后由于完全掌握了釉胎施彩的方法,這種在宜興胎和澀胎上施琺瑯彩的工藝逐步退出琺瑯彩裝飾的歷史舞臺,因此此類裝飾只有康熙時期存在。這也說明康熙琺瑯彩在試制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演變的一個方面。
     
    康熙琺瑯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為主,主要為瓶、盒、盤、碗、杯、壺等,其中以碗的數量較多,而瓶、壺的造型則非常少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紫地蓮花紋瓶,是目前所見傳世品中唯一的一件康熙琺瑯彩瓷瓶。此瓶長頸,扁圓腹,底平實。外壁通體以紫釉為地,頸部以黃料彩繪三組變形蟬紋,腹部繪變形蓮花紋,底部方欄內刻“康熙御制”楷書款。此瓶高僅13.2厘米,但器型飽滿穩重。
     
    色地琺瑯彩是康熙時期的特點,常見的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色等。繪畫的顏色有紅、黃、藍、紫、白、黑、綠、胭脂等。彩繪細膩,透明,凝膩。器物內白釉平靜潤澤,不施彩,口沿內的白釉凸出于器口,高于彩面,形成圓唇,似銅胎琺瑯器的效果。采用堆繪的繪畫技術,玻璃質琺瑯料燒成后顯示原來的顏色,琺瑯彩繪畫產生色階,畫面形成層次和立體感。紋飾以牡丹、折枝花卉中心加團壽字以及萬壽無疆開光花卉、九秋菊花等。
    康熙琺瑯彩的款識以“康熙年制”和“康熙御制”兩種多見?钭R多圍有四方邊雙線(雙方欄),外粗,內細?钭R字體筆畫寬粗,挺拔工整。
     
    琺瑯彩陶瓷發展進程中體現其偶然性的一面,也因此今天琺瑯彩陶瓷依然備受關注和追捧。封建時期的社會發展風向標是社會金字塔頂層的帝王之家,而皇帝是那個時期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喜怒哀樂,他的興趣取向直接影響到他的臣子和皇親國戚們。比如,歷史上比較有史可查的:佛教文化在封建時期發展的幾個鼎盛時期莫不與當時帝王尊崇直接關聯,又比如漢朝時期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而當時的康熙好學善用,有接納新事物的個性,并對漢文化有著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基礎,所以,一旦歐洲琺瑯器物和畫琺瑯技術通過西方傳教會進入當時康熙的視野,康熙的文學藝術細胞立即被充分地調動起來,產生極大興趣。
     
    這時,非常偶然的是,康熙是個有著深厚漢族文化藝術修養的皇帝(康熙年間的琺瑯介紹),遇見了歐洲新奇的畫琺瑯技法,好奇心使然,瓷胎畫琺瑯的問世也自然是早晚的事了。
     
    盡管如此,康熙王朝也僅僅是奠定了宮中瓷胎畫琺瑯的基礎,到了雍正時期得以繼續發展,才到達了頂峰,這又是后話了。從歷史角度來看,康熙時期琺瑯彩瓷器的特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早期畫風如銅胎畫琺瑯,將整個器面畫滿彩料,然后再在上面畫出主題圖案;與后期的在白胎瓷器上面,書院繪畫則有較大不同,雖然少了些華麗感,卻為瓷胎畫琺瑯增加清爽雅致感,多了漢族文人氣息?滴醯默m瑯彩瓷大多作規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識皆同于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構圖上是講究對稱的規矩圖案,花大葉大,內容簡單,缺乏生氣。這時彩色質地的襯托就顯得非常有用,質地有紅、黃、藍、白等各種顏色,施色勻凈是康熙琺瑯彩的最大特點。

     

    景泰藍之家是全國最權威的景泰藍網。歡迎訪問jtlzj.net
    版權所有 2011-2015 景泰藍之家 [jtlzj.net] 京ICP備2021015155號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www.ihc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option id="wsuuw"></option>
  •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最近最好最新的2018中文字幕,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