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時期,金屬胎琺瑯制品,金屬胎掐絲琺瑯(景泰藍),有年款的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景泰藍器物的某個部分,用琺瑯釉燒成的款識,款識內的釉色和整體琺瑯器物的釉色渾然一體,這種款識是在制作琺瑯器物的時候已經包括在總體設計之中了,屬于原款。如果款識內的釉色與整體釉色有較大區別,則應考慮后來加款或是改款的可能性。這種用釉色燒成的年款大多是在琺瑯器物的底部或是肩部。另外一種年款則是在銅胎上鑄造或是鏨刻出來的,多是琺瑯器物的底部。
宣德時代琺瑯器物的款識的形式有“宣德年制”四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和“大明宣德御用監造”八字款。也有“宣德”兩字款的樣式的,但是非常的少見。字體以楷體居多,兼有隸書和篆書體。
款識的處理方式有:陰線雙勾,單線刻劃,鏨刻陽文和鑄款。這些宣德年的琺瑯作品,是現存銅胎琺瑯器中有時代標志的最早作品,為識別宣德年間金屬胎掐絲琺瑯的風格特點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但其中有的款識不很典型,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
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大盌外壁施以白色釉為地,用雙線勾勒纏枝蓮的枝干(從纏枝蓮紋說景泰藍鑒定),串聯起數朵彩色釉碩大花朵,頗顯富麗。盌內壁以淺藍釉為地,飾彩釉龍戲珠紋。底足內為淺藍釉地,飾彩釉纏枝菊花紋,中心處施紅釉篆書“宣德年造”四字款。在明代早期的琺瑯制品中,采用淺色釉為地和雙線勾勒花卉枝干的技法都是少見的,年款字體的處理亦不甚清晰,特別是盌內的龍紋圖案不似其它宣德時代器那樣典型。故僅能作為斷代時的參考。
明宣德年間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出戟觚
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出戟觚(戟、足為后配),通體以淺藍釉為地,用單線勾勒纏枝蓮的枝干,串連多朵盛開的彩釉大花,釉色沉穩純凈,造型端莊。器底銅質無釉,鐫陽文楷書“宣德年制”。為宣德時期金屬胎掐絲琺瑯制品的典型器物。
明宣德年銅胎掐絲琺瑯云龍紋蓋罐
銅胎掐絲琺瑯云龍紋蓋罐,廣腹、小口、有蓋。通體施彩色琺瑯釉云龍戲珠紋,色彩富麗。罐體肩部掐絲“大明宣德御用監造”八字款,制造精美。造型和圖案風格均屬宣德時期的標準器。在琺瑯制品上標明“御用監造”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從現存的宣德年景泰藍實物可以總結出一些宣德年掐絲琺瑯的工藝特點:
一、多以淺藍釉為地色,也有少量的白色釉作為地色的琺瑯器其上由寶石藍、雞血紅、硨磲白、墨綠、草綠、絳紫、嬌黃等多彩釉色組成纏枝花卉和云龍戲珠圖案,釉色純正穩重,釉面蘊亮,但有砂眼。
二、習慣用纏枝蓮作為主體裝飾圖案,纏枝蓮的枝干多用單線勾勒,以倒S形彎曲轉折串聯起不同色彩的盛開的花朵;^碩大,在肥厚的多層花瓣襯托下,中心處形成類似桃形的花蕊。這種纏枝圖案的組成,似乎已成為定式,變化不大。也有以單線勾勒枝葉連綴多朵小花的情況,特別顯得新穎活潑。也有少量雙線勾勒花卉的作品,但是明顯不是太普遍。
三、掐絲的粗細,略顯不均,勾勒出來的花紋圖案輪廓線銜接處不是太緊密,往往會露出掐絲銜接的痕跡,銅胎的制作比較厚重,給人以自然樸實的美感。
依據這些基本特征,對沒有時代款識,而藝術風格相似的琺瑯作品,應當可以確定為宣德時代的掐絲琺瑯器了。銅胎琺瑯纏枝蓮雙耳爐,掐絲琺瑯番蓮紋出戟尊等作品,胎體厚重,釉色純正穩重,以單線勾勒花卉枝干,花朵碩大,自身雖然沒有制造的年代款識,但是它們的藝術風格和釉色特點,都具有宣德時期琺瑯制品的特征。因此基本可以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