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時期,工藝美術出現了新的繁榮景象,瓷器、漆器和紡織品等,都有了新的發展,且工藝品實物遺存十分豐富。但銅胎掐絲琺瑯制品的燒造卻并不十分景氣。在故宮收藏的數千件掐絲琺瑯(景泰藍)制品中,有嘉靖年款的僅“云龍紋盤”一件,而且還是故宮博物院在60年代從私人手中購買的。盤上琺瑯釉和鎏金被土蝕嚴重,顯然是墓葬或遺址中出土的,但出土地點和時間都已無從得知。盤的表面及背面均施淺藍釉為地,飾紅釉和黃釉龍紋各一。由于外界有害物質的浸蝕,釉表已失去光澤,并銹跡斑斑。盤底部無釉,鎏金,鐫刻明文楷書“大明嘉靖年制”雙行豎款。視該盤的總體風格和釉色特點,同后期萬歷時代的作品無大差異,故可視為同期風格。但該景泰藍盤的突出特色是金色燦爛,雖已銹痕斑剝,但局部仍然金光閃閃,顯然是采取了鎏金技術。
明代萬歷年間,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的制造有了新發展,藝術風格和工藝技巧都有明顯變化。
銅胎掐絲琺瑯八寶紋熏爐,長方體,平蓋面,朝冠式耳,垂云形四足,m瑯器身以灰白色釉為地,飾彩釉勾蓮八寶紋。蓋面無釉,飾鏤空鍍金繡球紋。底部施琺瑯釉彩花,中心處以如意云紋組成長方形框欄,框內綠地紅彩“大明萬歷年造”雙行豎款。作品以淺淡釉色作地,飾折枝小花和雙線勾纏枝八寶紋,頗為新穎。胎體較薄,成型規矩,釉面比較平滑,砂眼細小。這些特征展現出萬歷時期琺瑯燒造工藝的進步與發展。
明代萬歷掐絲琺瑯八寶紋長方熏爐欣賞
明萬歷年間掐絲琺瑯八寶紋雙排長方熏爐款識
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紋燭臺,以淺盤式為底托,托中心豎起寶瓶式臘阡,托底置云頭式小足。通體以淺藍釉為地,托面飾彩釉纏枝菊花紋,托背面飾小勾云紋。底部中心處由彩釉如意云紋組成長方形框欄,框內填綠地紅彩“大明萬歷年造”6字款。造型新穎別致,但釉色的運用和圖案的裝飾手法多采取傳統的形式,缺少新鮮內容。
掐絲琺瑯雙龍戲珠盆,平底、直壁、菊瓣式折邊口緣。內外均施淺藍釉為地,內飾彩釉如意云紋,其間有紅、黃巨龍各一,在云天之際追戲一顆滾動的噴著火焰的寶珠。神態異常威猛。器外壁及底部飾彩釉纏枝蓮紋。底部中心處由紅、黃、白、綠釉的如意云頭組成長方形框欄,框內貼鍍金銅板,上陰線刻雙龍環抱“大明景泰年制”款。顯然,這類鍍金銅板是后來所加,銅板之下仍有“大明萬歷年造”琺瑯釉款。這件菊瓣口盆,型體較大,式樣笨拙,釉色灰暗,砂眼頗多,圖案裝飾過于繁瑣,是萬歷時期琺瑯制品中比較粗糙的一種類型。
明萬歷掐絲琺瑯雙龍戲珠紋花口盤
總之,萬歷時期琺瑯制品的燒造有新的發展,上述3件作品展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
(1)以淺淡釉色為地的作品顯著增多。擅長運用紅、藍、白、黃、綠五種色釉作圖案裝飾,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珊瑚釉、青金石藍釉,顯色獨特,有別于前期特點。松石綠釉則是此時出現的一種新釉色。
(2)題材內容多有變化。擅于運用雙勾線的手法表現折枝小花,圖案縝密,早期那種以單線勾勒的大朵纏枝花卉為主題內容的作品顯著減少。龍鳳、海馬、瑞獸、八寶等寓意吉祥長壽的圖案增多。也有少量表現山水人物圖案的作品,顯示出圖案題材的廣泛性。
(3)年代款識(明清琺瑯的款識介紹)的表現方法具有時代特征。通常多在器物的底部中心處,用彩釉如意云頭紋組成長方形框欄,框內以綠釉為地,填紅釉“大明萬歷年造”款。這種在款識周圍裝飾彩釉如意云頭的方法是其它各時代所未見的。
(4)明晚期還流行一種胎薄體輕,填釉不甚飽滿,釉色灰暗不純,砂眼較多,工藝比較粗糙的琺瑯制品。多見盆、盌、盤、爐等器物,應是民間燒制的!缎略龈窆乓摗吩谡撌“大食窯”時,末尾新增“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盞”一句,這類水準不高的琺瑯制品,或許與滇工制造有關。